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
近日,有网友在“问政江西”上反映,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公布的教师选调录取名单中,部分考生成绩在10分以下,却能被录取为农村初中教师。这名网友呼吁,应选拔有能力、考试成绩出色的小学老师到初中任教,杜绝农村教育歧视。
就此,永新县教体局答复称,县教体局决定从小学选调一批符合条件的小学教师(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,取得初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)到初中任教,考试内容为考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科目一《综合素质》和科目二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,所有的考生在其考取初中教师资格证时均已考试合格,才能取得初中教师资格证。在这次笔试中个别教师因为一些自己的原因,只考取10分以下,并不能证明该教师水平低,否则不可能考取初中教师资格证。(据8月14日澎湃新闻)
扫码观看了一下小学选调县城和农村初中的两份拟录取名单,考生的分数由笔试和加分两项组成。令人讶异的超低分集中在农村小学选调农村初中这批考试者里,第9名总分为71.9分,第10名的总分就只有30.55分了,有4人总分低于10分,最低分仅7.2分,有2人笔试成绩只有1分。
农村小学选调农村初中拟录取名单
如此低的分数却能“拟录取”初中教师,实在匪夷所思。老师在学生眼中是知识的化身,是智慧的源泉,更是人生的领路人。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肩负着给孩子打好基础、做出榜样的重任,需要具备最起码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。在教师笔试中考出这样的分数,不得不让人追问,这样的老师能胜任教学工作吗?让他们上岗岂不是误人子弟?
永新县教体局的回复让人大跌眼镜,其称,个别教师因自身原因考出低分,但分数低不能证明水平低。这话实在是经不起推敲,如果分数低不代表水平低,那分数高是否也不代表水平高?既然如此,那考试的意义何在?所谓“自身原因”又是什么?在关乎工作前途、证明自身业务能力的考试中,因为个人原因考出笔试1分,很难不让人怀疑,是根本没把考试当回事。且不论能力如何,这样的考试态度,怎能为人师表?
有网友猜测,这些农村初中的岗位地处村镇,条件艰苦,可能部分教师不想去,就随便考考应付一下。这也很奇怪,因为这是农村小学教师选调农村和县城初中的考试,也就是说,这些教师本来就是在农村任教的,选调到农村的初中,工作环境和条件会很悬殊吗?而且,不想考的话可以不去考,随便应付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的不负责,更是对农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不负责。
反观《农村小学选调县城初中拟录取名单》中的25名考生,有4人总分过百,最低也有90.55分。如此鲜明的高低分对比,让人不得不质疑,把分数高的调去县城,把分数低、甚至低得离谱的调去农村,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歧视吗?将超低分教师集中分配到农村,这是不是变相降低了乡村的师资考核标准?一边喊着振兴乡村教育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,一边出现这种”高分进城、低分下乡”的操作,反差未免有些刺眼。
农村小学选调县城初中拟录取名单
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停留在口号上。若因岗位吸引力不足而降低用人标准,只会形成恶性循环。有教师用1分笔试应付考试,反映的或许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对乡村岗位的抵触情绪。这种现象背后,是农村教师待遇、发展空间等老问题。但任何客观困难都不能成为牺牲教育质量的借口——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,都有权利获得合格的义务教育。
这样的教师选调名单公布出来,毫无疑问会给人留下当地不重视乡村教育的印象,“分数低不代表水平低”的说辞,根本无法服众,也糊弄不了任何人。
振兴乡村教育,促进教育公平,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、口号里。若因岗位吸引力不足而降低用人标准,只会形成恶性循环。1分的笔试成绩,不该是得过且过的“及格线”,而应该成为映照出乡村教育困境的一面镜子。这背后究竟是部分教师的能力问题,还是对乡村教师岗位的抵触情绪,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。
当地既然认为,分数低不代表水平低,那就应该拿出更科学、更公平的评价标准,引入试讲、教研成果、学生评价等多元考核,同时通过提高待遇、完善轮岗机制、强化培训等方式增强岗位吸引力,而不是“破罐子破摔”,将乡村学校的教室门当成“菜园门”。
越是条件艰苦的地区,越需要优秀教师的坚守,振兴乡村教育,首先要对每一个乡村课堂保持敬畏,给予乡村教育实实在在的投入与诚意,让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下得来,留得住,教得好。
点搭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